揭示LPLWM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谱系及临床相关性


  

揭示LPLWM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谱系及临床相关性

  为探索LPL/WM患者的IGHV谱系,并评价IGHV重排、遗传畸变与LPL/WM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,邱录贵教授和易树华教授牵头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样本量的研究,共纳入136例患者。

 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/华氏巨球蛋白血症(LPL/WM)是一种不常见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,大多数LPL/WM患者的临床病程为惰性,中位生存期为10年,但也有约10%-15%的患者进展较快。既往报告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高龄、B症状、贫血、低血清白蛋白、高乳酸脱氢酶(LDH)、高β2-微球蛋白、低血小板计数、高IgM水平和异常核型等。然而总的来说,LPL/WM的精确B细胞起源和分子发病机制仍不明确。

 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基因(IGHV)对于确定B-NHL的表位结合亲和力和B细胞分化至关重要。IGHV状态是肿瘤B细胞起源的证据,可反映转化前后肿瘤克隆的状态。例如,以种系免疫球蛋白基因为特征的疾病可能起源于初始B细胞,而IGHV基因突变的疾病则来源于对抗原刺激发生生发中心反应的B细胞。

  不同B细胞肿瘤的IGHV序列已在人体中进行了广泛研究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CLL)患者表现出高度偏态(skewed)的IGHV谱系,其体细胞超突变状态是一个依赖性预后因素。与突变IGHV患者相比,未突变IGHV患者治疗缓解率较低且PFS较短,但对含氟达拉滨免疫化疗的反应较好。此外部分患者位于中间区内,例如具有特异性IGHV基因IGHV3-21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,且与其突变状态无关。

  与CLL的基因模式相似,IGHV重排的不同印记(imprints)及其临床相关性,在脾边缘区淋巴瘤(SMZL)、毛细胞白血病(HCL)、套细胞淋巴瘤(MCL)和滤泡性淋巴瘤中也已有报道。例如,SMZL患者主要使用(usage) IGHV1-2,IGHV4-34优先用于IGHV未突变的HCV变异患者。

  但LPL/WM中的IGHV谱系与CLL和其他B细胞淋巴瘤不同,其特征为高IGHV突变率、IGHV3-23基因使用过度表达和短CDR3片段。

  LPL/WM细胞起源于受到T细胞依赖性抗原选择的后生发中心记忆B细胞(post-germinal center memory B cells)。但由于LPL/WM的罕见性,已发表的关于IGH谱系的研究样本量有限。此外,IGH谱系对LPL/WM的临床相关性也基本处于未知状态。

  为探索LPL/WM患者的IGHV谱系,并评价IGHV重排、遗传畸变与LPL/WM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,邱录贵教授和易树华教授牵头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样本量的研究,共纳入136例患者。文章近日发表于《BLOOD ADVANCES》。

  本研究共纳入了2012-2019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162例LPL/WM患者。

  PCR扩增、纯化后测序并进行分析。IGHV基因序列与IMGT中的同源序列)和IGBLAST数据库进行比对,与种系序列同源性 98%的IGHV序列视为突变,而与种系序列同源性≥98%的IGHV序列视为未突变。

  162例患者中有136例(84.0%)获得了IGHV-D-J重排结果。1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。中位年龄为62岁,根据IPSS风险评分,分别有18.3%、38.2%和43.5%的患者为低危、中危和高危。

  作者比较单个IGHV基因在LPL/WM患者中的使用与正常人B细胞Ig重链谱系的使用情况,包括过渡型(transitional)、原发型(naïve)、转换型记忆型(switched memory)和IgM记忆B细胞(IgM memory B cells),发现与正常B细胞相比,IGHV3-7和IGHV4-34在LPL/WM中显著过度表达(P 0.05);此外与过渡型、原发型和转换型记忆B细胞相比,IGHV3-74在LPL/WM中显著过度表达(P 0.001)。有趣的是据报道,与其他三个正常B亚群相比,IGHV3-23、IGHV3-7和IGHV3-74基因在IgM记忆细胞中显著过度表达。而且,IGHV3的使用频率在IgM记忆细胞中最高。因此,与正常B细胞的其他阶段相比,LPL/WM细胞具有更接近IgM记忆细胞的谱系(图1 C)。LPL/WM患者IGHV重排偏态反映了不同类型外源性抗原诱导的发育抗原选择。

  124/136例(91.2%)患者在诊断时进行了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查,106例有丝分裂期合格( 10),其中28例患者(28/106,26.4%)有细胞遗传学异常。使用IGHV3-7片段的患者异常核型比例高于使用其他IGHV片段的患者(21.4% vs. 2.5%,P= 0.004,图4A)。28例细胞遗传学异常病例均为IGHV突变,其中6q缺失是LPL/WM中最常见的异常(8/28,28.6%)。值得注意的是,6q缺失患者的特征是IGHV3-7基因使用更频繁(37.5% vs. 4.3%,P 0.001,图4B)。在7例患者(7/28,25.0%)中检测到至少有3个染色体畸变的复杂核型,而核型复杂性与CDR3长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(P= 0.881)。值得注意的是,8例IGHV3-7基因患者中有6例(75.0%)核型异常,6例患者中有3例检测到复杂核型。

  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.6个月,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或含利妥昔单抗的治疗(91/124,73.4%)。

  作者探索了IGHV基因使用情况与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,首先评估了具有不同IGHV基因的患者是否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。

  通过迄今为止最大样本量的研究,作者揭示了LPL/WM患者IGH基因使用(gene usage)、特定突变状态和VH CDR3长度的不同模式,发现IGHV片段的使用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MYD88突变的存在相关。此外,IGHV4节段的使用是LPL/WM的潜在预后风险因素。本研究的发现为特定IGH基因谱系可能促进或选择基因病变,并对LPL/WM的临床结局产生影响的概念提供了证据。